■记者 赵宇
有人说,幸福的人生有三个标准,有目标、有事做、能爱人;幸福的教师也有三个标准,以学识激励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这样一群幸福的人,他们以“爱心、耐心、细心”给予学生爱、尊重和赞赏,以“创意、意趣”成就学生们幸福的现在和美好的未来,以体验收获的乐业精神理解辅导员工作,以不辱使命的敬业精神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探索求知的精业精神创新辅导员工作,他们就是“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的人生导师——黑河学院辅导员。
他们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学生的一个电话,有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军令状;他们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动态,热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们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因为从学生入校那天起,他们就要肩负起教育学生成才、关注学生成长、保护学生安全等诸多责任;他们用自己的灵魂、汗水和温暖,用日复一日的一言一行,化成生命的力量,化作指路的明灯。
在“黑河学院2015-2016学年度优秀辅导员”考核评选中,王井荣、丛永柱、曹素云、张宇、刘紫涵五名教师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德智兼馨的为师之道。
“爱心” 开启教育之门的金钥匙
通识教育学院王井荣
三毛说过:“只要我笑,便如春花般灿烂,任他是谁,都会被感动。”见过王井荣的人,都极易被她那坦诚的笑容所感染,那笑容恰似春雨洒入心房,滋润着盎然的生机。也正是因为她有爱笑的习惯,同学们都称她是“辅导员姐姐”。
“我热爱学生工作,我志愿当一名辅导员!”这个瘦俏、温柔的女教师在2011年刚加入辅导员队伍时铿锵有力地发出这样的宣言,为了这一句郑重的宣言,王井荣毅然决定要在辅导员的道路上走下去,做一位幸福的摆渡者,助学生走得更远。
六年的辅导员工作,使王井荣学到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她从青涩中入行,在经年累月的琐碎中成长。2015年9月,她66岁的母亲身患卵巢癌,女儿面临入学,各种压力四面袭来,各种困难接踵而至。而此时,她心中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去解决,她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有一个来自贵州贫困县的女孩,女孩身高仅有1.42米,家境十分贫寒,母亲因病常年卧床,父亲患病后因无力支付高额医药费而自杀,家中姊妹三人,哥哥因家庭困难早早辍学到社会打工维持家中生计,妹妹在家乡一边读初中一边照顾母亲,她因为经济压力太大而有退学的打算。王井荣了解到该同学的情况后,多次与她促膝长谈,不厌其烦地开导她困难是可以战胜的,鼓励她放下思想负担,安心学习。王井荣还为她买来了衣物和生活用品,并将她的情况汇报给了学院主管领导,帮助她办理了补助手续。生活费的问题解决了,女孩的脸上又恢复了久违的笑容,她拉着王井荣的手激动地说:“如果没有老师,我就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无论我今后飞多高,走多远,您都是我的老师。”那一刻,王井荣热泪盈眶,她说:“不管自己多难,只要学生好,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天气凉了,王井荣会嘱咐学生注意添衣服;感冒发烧了,她会提醒学生按时吃药、多喝水;放假时,她会提醒学生路上注意安全……王井荣说,“学生的事没有小事,只有给这些离家在外的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成长,才能让家长们更放心。”真挚质朴的话语中流露出她对职业、对学生的无限热爱,“与孩子们在一起,我也会觉得自己一直年轻着,这是一种幸福。”
“耐心” 征服学生的秘密武器
音乐学院丛永柱
“如果你问我,再给我一次机会,还会选择做辅导员吗?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会!”丛永柱坚定地说。2004年从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黑河学院,他一心扑在育人的岗位上,用满腔挚诚书写无悔的青春。他凡事亲力亲为,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继续深造、就业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学生们会亲切地称呼他“柱哥”,他用细心去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用耐心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大事小情都要向辅导员咨询。面对学生“老师,宿舍没网了”“老师,我要换寝室”“老师,我想请个假”等五花八门的问题,丛永柱总是耐心地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作为音乐学院的专职辅导员,丛永柱负责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常有学生来反映学习、思想、情感、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他总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朋友的姿态耐心倾听,以长者的身份解疑答惑。学生失恋了,他耐心劝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生之间闹矛盾了,他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会学生宽容待人;学生逃课了,他会严肃批评、追查原因、耐心教化。学生成功的时候,乐意和他分享;学生失意的时候,愿意找他倾诉。音乐学院2014级声乐1班谢雪同学说:“丛老师很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让我们学生很愿意和他谈心。有时候要找他聊天还得排队呢!”
为了帮助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得到创新学分,丛永柱经常早上6点多亲自带领学生出早操,训练学生打排球,在学校的排球比赛中音乐学院总是名列前茅。而在一次排球训练中,丛永柱指出了一名学生技巧上的错误,突然这个学生大声地冲他喊:“你说这个球怎么打”,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呆住了,球场的气氛非常紧张,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丛永柱走到了那名学生面前,微笑着对他说:“别着急,你说咋打咱就咋打”,那名同学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丛老师道歉,从那以后,“你说这个球怎么打”便成为丛永柱和学生们在球场上特有的问候方式。
“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就收到明显的效果,教育学生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只要不急躁、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就会看到学生的改变与进步。”这是丛永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的心得体会,是他12年辅导员生涯的经验总结,而这一切只源于他对这一职业的无限热爱和那不变的梦!
“细心” 做好学生工作的核动力
经济管理学院曹素云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颗珍珠,而辅导员正是打开贝壳让珍珠闪闪发光的那个人,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路。”曹素云操着他那富有标志性的河南普通话认真地说。
在学生工作中,曹素云用他细腻的心思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他带的学生来校报到前,曹素云都会做足了准备。仅仅是班级花名册,他都要翻来覆去地看好多遍,翻阅着厚厚的学生档案时,他仔细地研究着每个班级的男女比例、城市分布、民族性质、高考分数等,尽量做到对每一位新生都有所了解。迎新之日,他会一遍遍穿梭于迎新现场和寝室,以查看有没有遗漏的工作细节。“有3个女生是自己一个人来报到的”这个细节,也被细心的他记在了本子上……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动态,曹素云无论工作到多晚,每天睡觉前都会将学生们经常登录的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浏览一遍。有一次,他在微博的“周边”中看到一位女生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的世界是阴霾》的长微博,而这条微博的作者正是他的学生。这名学生,来自组合家庭,由于缺少温暖,上了一年学就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为此,曹素云三番五次找这位学生长谈,在他的帮助下,这位学生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阴霾世界”。
因为曹素云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所以一旦学生遇到困难,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13年11月的一个晚上,有一名女生在宿舍呼吸困难,几近昏厥,舍友们不知如何处理,连忙给曹素云打了电话。曹素云接到电话时已经准备休息,挂了电话他立刻起身穿衣,去隔壁同事屋里拿了一瓶速效救心丸就往外跑。到了这名女生的宿舍,曹素云向她的舍友询问了具体情况后,立刻喂她服下了速效救心丸,周围的学生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二十分钟后,这位女生逐渐恢复了平稳,大家都十分好奇地问曹老师为什么随身带着药,曹素云笑着向大家解释说:“她父母跟我说过她有心脏病,只是很多年没复发了,我听说她晕倒了,心想万一真的是心脏病复发,再去买药又会耽误时间,所以就拿了一瓶以备不时之需。”听了曹老师这番话,在场的学生无一不被曹老师的细心所折服。事后,这名女生的家长特意找到了曹素云,握着他的手说:“有这样的老师真是我闺女的福气,是你救了她。”
“创意” 助力成长的加速器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张宇
“工作有创意,才能不断进步。”张宇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在工作中她会不断思考如何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名辅导员,她意识到新形势下,需要用新的理念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张宇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经常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就能激起她创新的火花;不经意地与学生的交谈讨论,就能迸发出她独特的灵感。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所设立的心理健康部也正是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应时而生,这是我校最早在院系学生会设置的心理健康部。
2010年,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落实到广大学生层面,张宇特向学院党总支申请在学生会中设立心理健康部,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活动。心理健康部成立之前,张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查阅资料、向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咨询和借鉴经验,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活动,如心理手抄报、心愿箱、心理互助小组、朋辈心理服务计划等,并搜集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院及学校领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
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张宇深知这一点。2013年初,张宇向学院领导申请成立学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她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就业指导,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就业领域、不同就业方向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块进行深入教育,引导学生为自己做好就业定位。她为毕业生请来内行的就业指导教师,传授就业技巧;对大学毕业后仍没有就业的学生,她会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她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在每次班会结尾为学生们讲解就业相关信息,以实际案例告诉学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着重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从她2007年任辅导员开始,一到毕业季,她的孩子几乎都看不见妈妈的身影,孩子没醒她已经出门工作了,下班回家后孩子已经睡着了。“我知道自己对家人亏欠很多,然而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不能离开学生,学生也离不开我,如果真的能为学生就业出一份力,我相信我的家人会理解我的。”张宇的话语中带着对家人深深的歉意。
在她的帮助下,很多学生都顺利地走向了工作岗位。2016届毕业生路文曾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的一员,在谈到张老师对他的影响时,路文感慨万千:“在院学生会工作期间,张导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而如今我能在黑河市国家安全局工作,也离不开张导的悉心关怀和帮助,记得那时候,就是她告诉我这个单位的招录信息,笔试通过后,又是张导指导我面试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使我敲开了求职的大门,在工作岗位上越走越远。”
“意趣” 学生乐学的催化剂
理学院刘紫涵
朱熹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有趣到乐于去做,容易形成持久稳定的兴趣。有了爱好兴趣,就能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这样就能促进其自身发展成才。“见意趣”,让学生“乐于学”这是刘紫涵任辅导员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她希望成为学生身边的那双隐形的翅膀,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拨动每名学子的心弦;用自己的意趣和爱催化每名学生成长。
她所带的班级,所有学生亲如一家,在温馨快乐的氛围中,同学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理学院2013级数学专业是全年级唯一一个师范专业班级,但班内大部分学生的性格都比较内向,不善于交际,于是她就在这个班内开展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班会”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讲台前,精心策划体现自己特色的班会。每位同学组织完成班会后,还要将自己的班会视频进行剪辑制作,这样不仅培养了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也用镜头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她不断尝试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尝试寻找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她在课堂中开展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一带一路”知识问答、“我眼中十年后的黑龙江”画展等活动,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逐渐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为电子专业学生授课中她增加了制造业升级和“互联网+”等教学内容;在讲授《俄罗斯经济与政治》的课程时,她让俄语专业的学生将口语练习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当学生们用流利的俄语讲解了俄罗斯的经济和文化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样充满了“意趣”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感召力,也与辅导员在引导和服务学生过程中实现教育管理的理念相得益彰。
如今,她已经送走三届毕业生,她说:“当手里握着他们沉甸甸的考研录取通知书和就业协议的时候,我感觉到握着的不仅仅是一名又一名学生的未来,更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一名又一名的学生,在她的“意趣”培养中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在黑河学院众多老师中,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专兼职辅导员群体,他们潜心育人,以高尚师德感化学生,使之安其学;他们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之亲其师;他们春风化雨,以真诚热情感动学生,使之乐其友;他们身正为范,以榜样力量感导学生,使之信其道。他们坚持自己的方向,活出自己,活出个性,不问春暖花开,只求快乐面对,在祖国北疆的校园中,他们何尝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