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佚名


“小时候的梦想/长大后能像你一样/时间带我们往前飞/雷锋精神依旧可贵/如果能有你们和我一起唱/让世界充满了希望……”由黑河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志愿者编写的黑河学院志愿者之歌《我们和雷锋一起唱》,主题鲜明、曲调明快,旋律激昂,在黑河学院唱响……5年来,学院志愿者联合会多次获省、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光荣称号。
学雷锋传递"正能量" 志愿者捐款捐物
在学雷锋纪念日50周年到来之际,黑河学院学生会的志愿者来到爱辉区幸福乡小黑河村一户简陋的民宅门前,11岁的脑瘫男孩孙云峰,迎着冬日的阳光,一脸灿烂,口齿不清地说:欢迎叔叔、阿姨。
小云峰自幼脑瘫,行动不便、口齿不清,10年来,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花了30多万元,因家贫,治疗被迫中断。小云峰的奶奶患有肿瘤,爷爷有动脉硬化,一家人靠小云峰的父母打工维持生活。志愿者们送来米、面、油、肉,并表示会经常来看他们……小云峰笑了,他父亲和奶奶热泪盈眶。
去年夏天,刚刚走出校园的俄语系毕业生王严峰患了淋巴癌,生命垂危。危急时刻,黑河学院志愿者雪中送炭,短短一周,捐款8万元,王严峰的家人备受感动。2011年3月,黑河学院历史文化旅游系“爱心之家”壹基金成立,资助贫困学生15人。
张美霞是黑河学院2010级旅游专业本科1班的学生,她母亲早逝,父亲没有自理能力,和年迈的奶奶靠每个月200多元的低保和亲属的救济度日。张美霞学费贷款,生活费自己打工挣,去年5月,“爱心之家”壹基金伸出援手,帮助她渡过难关。
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帮助贫困生、救助弱势群体……近三年,数以千计的志愿者们捐款捐物近20万元。
千人献血 彰显人间大爱
三年、千人,20万CC鲜血……
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背后,蕴藏着多少感人的故事。
一天傍晚,一青年因外伤,失血过多,命悬一线,急需输血。该青年是稀有血型——RH阴性,人称“熊猫血”,血站告急,采血车来到黑河学院,志愿者们纷纷赶来要求献血,一时间,聚集了上千人,最终“熊猫血”找到,伤者得救。
2011年11月,学院内出现的一幅标语格外醒目:“用可再生的血浆,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它代表了黑河学院志愿者的心声。短短几小时,有百人献血。
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郭强,是黑河学院08级毕业生、原黑河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席,在校期间,献血2400CC,平均每年献600CC,他将终生享受无限量用血费用免费待遇。
服务“西部计划” 凝聚青春力量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近年来,黑河学院先后有50多名志愿者奔赴西藏、内蒙古、新疆等贫困地区支教,尽管那里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可志愿者们无怨无悔。
柳絮,2010年毕业生,在西藏支教,与几个朋友建立了大型公益网站——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本着“按需而捐、按需而助”的原则,为贫困地区募捐,建希望小学。
四川省石渠县麻呷乡邓棱村,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牧民生活困难,缺少教师,柳絮通过网络,为该地的扫盲学校招募10多名志愿者,使许多辍学生重返校园。
两年前,赴新疆支教的姜明娥,多次参加公益活动,体验环卫工作的辛苦,享受绿化荒山的快乐,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的我们,在看到、听到兵团人民及老一辈革命家为这片土地开发所做的努力后,是否也应该尽己所能为这片土地的绿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呢?是否也应该为这里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呢?是否也应该为自己的青春之书写下一页“光辉岁月”呢?
撑起一把爱心伞 让爱心永驻福利院
“爷爷、奶奶……你们好!”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一句句深情的问候,令耄耋老人曾德友、张凤兰夫妻激动不已。
老两口住在市区一家福利院,去年11月,一群大学生来到院里,打扫积雪、陪他们唠嗑,老人的儿孙在外地,看到孩子们,想起自己的孙子,一天,一个男生悄悄问张凤兰:我能认您当奶奶吗?老人十分惊喜,连连点头,从此,老两口多了一个异姓孙子——陈磊。提及孙子,张奶奶称赞有加,作为黑河学院志愿者,每次都领二三十人来,到各个房间陪老人们聊天。现在有10名志愿者在福利院认了爷爷和奶奶。